返回列表 發帖
打開巧門,或許不能以一概全,但起碼代表一部分的真相,總不會這些資料都是在說謊吧。那麼這部分的真相是現在喝古董茶的人還沒喝出來?還是沒過過這樣製程的茶?或是年代久遠後口感會趨於相近?我不知道答案,但我是認為烏兄講的製程不會是不存在的普洱茶製作方法。
3

評分人數

  • huangfafo

  • 蔣爵陽

  • 圓仔花

TOP

回復 37# ulumochi
   
4.因為運輸不便,早期製法會有『築茶』的過程,效果類似『濕水』。何為築茶?根據李拂一先生的考察如下>>>佛海茶葉制法,計分初制、再制兩次手續。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復搓揉成茶,曬乾或晾乾即得,是為初制茶。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範以大竹蘀(俗稱飯筍葉)。一人立籃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築茶”,然後分口堆存,任其發酵,任其蒸發自行乾燥。李拂一 著《佛海茶區概況》


回應3. 此段引用未完  之後還有...
"所以遵綠茶方法製造之普洱茶葉  結果反變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
(引用自詹英佩著《普洱茶原產地:西双版纳》P.57)
此段明確說明發酵後鮮葉之顏色是像紅茶的...
若是如此製成的茶   百年後應該還是容易看出來的

同書亦有范和鈞之文:
"...灶蒸壓後...積壓成心形  然後放置屋角約40天後  布袋發為熱約40度左右"
此段說明緊茶發酵  確是佛海茶廠當時的標準工序..
但40天40度應該很"熟"了
若是如此製成的茶   百年後也應該還是容易看出來的
3

評分人數

  • 圓仔花

  • 素還真

  • weberdece

TOP

論壇的發言與人氣   許久沒有這麼熱烈了    這是我看此帖的第一個感想
當然    這都要歸功   烏大  一出筆   就語不驚人死不休   引起眾茶友的矚目與關注
應該正面看待   烏大   對於骨董茶考證這種緝而不捨的精神與所做的努力
引起的回響與效應    連對岸也熱鬧起來    我個人覺得值得大大地讚賞
連帶也促使我用功起來    今把一些相關發現po上來討論一下
1.同慶號的後代還有人在勐臘做茶(甚至還有一位在台灣)
    應該找對岸的茶友問一下就知道同慶號的製作工藝
    或者找後期從同慶號出來開業   如"守興昌號"等茶號的後人也可問明白
2.大部分老茶莊主人均來自"石屏"  石屏商幫在各地均建有會館   應該也留有下
   相關文獻可以進一步考證   
3.前易武鄉長   張毅  可以說是非常用心  且認真的鄉長    其所撰述的"易武鄉志"
   應有一定的可靠性   當然在台灣人去過易武後   為保護所謂"傳統製造工藝"
   可能會有所保留   但應該從後期之"真淳雅號"  與 "順時興號"上可以得到驗證
4.關於早期骨董號級茶有沒有春料  ?   依我個人經驗判斷   "一定有"  而且是一定的比例拼配
    因為號級茶大部分都是"山頭季節拼配"  這是大部分老茶人告訴我的  因為以前茶號多  茶菁少
    大部分茶號要到處收茶菁    況且沒有一定的量   要高價請揉茶師傅  成本不划算
    況且所有的號級茶內票與內飛都有強調    另外從周兄所po的號級茶條索照片也可看出
5.烏大對於"大樹茶有沒有明天較持保留看法"    我個人倒覺得樂觀    因為所有號級茶都強調    "正山"
    出產     意思是指原料出自  "六大茶山"   這些茶山從清朝發展到民國  樹齡樹高應該都不是小樹了
    更何況這些 號級茶莊  會強調出產自  "正山"   主要為與當時低海拔的 "垻茶" 做市場區隔   小弟改天
    找一個較原始史料來證明   我記得好像有提到   這些號級茶在出產時沖泡的茶湯口感就已經是"清香
    溫和好入喉"   而不是苦澀難耐   這點更與近代或現代出產的"大樹茶"口感上較相似
以上個人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若有繆誤之處   也煩請茶友們不吝指正
  
"有一個推論  小弟個人覺得比較不河裡
11

評分人數

TOP

史料是一種紀錄 有官方有民間有野使 唐宋元明清都有茶史 現代有現代的過程 地方有地方的特色 烏大以過去推演現代的製茶 那是未經歷過的歷史過程 如何證實 考古一途
普洱茶對近代的我們來說 也不就這2   3十年的事嗎? 能得到佐證的東西也就是這些所謂的號級茶罷了 目前很多的製茶人 都比我們用心 也專業 為何這麼多得人去做茶  而方法大多採用現在的傳統工序 連改變烘青的方法都受到質疑  大家追求的是什麼?當然是號級茶 紅印 綠印的口感及品飲的味覺 香氣 等 或許過去歷史的製程是史上記載 但事隔1 2百年 不會演變嗎
普洱茶目前對我們來說還只是一個進行式 不是歷史  探究也沒有這麼困難  相信歷史製程的人可以壓個幾餅試試  看看口感變化 或依照史料上說的 築茶再拼配看看變化 再來印證號級茶 也可以 如果覺得很麻煩的人有機會喝到70年代 潮水發酵的大葉青餅7582也多多少少理解一下
如果推測說號級茶 有潮水發酵的茶 或許末代緊茶 香菇頭 最有可能 口感味道最接近偏熟系的茶 (倉儲)是關鍵
5

評分人數

TOP

繼續提供一些觀點
回應4. 烏兄引用的資料是否能涵蓋當年號級茶的產區--易武
也是要加以探究的...
清代阮福的資料所述的內容是在思茅採集的...
李拂一..譚方之先生所述是佛海現象..
范和鈞先生到達時間更晚  其活動範圍在思茅鳳慶佛海...
以上諸人所述資料能否涵蓋最偏遠  而卻產出眾多的號級茶的產區--易武呢?

六大茶山/易武的茶業發展比孟海早了兩百年
上萬石屏漢人早在乾隆年間就湧進易武種茶
咸豐年起   易武茶的主銷地已不是傳統的藏區  而是東南亞/港澳等地
六大茶山/易武茶的消費對象不同於已往   

百年前的發酵普洱茶   我相信一定存在   
但是六大茶山製作的餅茶製程   和思茅傳統製程不一定要一致.

說得直接一點.....  
百年前的號級茶有無經過不同程度的發酵   
或許有部份可能...畢竟是私人茶號可以各顯神通做給不同的客戶
史料考證提供了這些線索(烏大的貢獻)
但是目前沒有看到直接具體的證據   
是不是大家也幫烏大找一找
7

評分人數

  • Mic

  • 瑩瑩

  • sigma31415

  • 台灣茶人豐

  • 圓仔花

  • 老陳

  • 羽身

TOP

本帖最後由 idiot 於 2012-12-7 10:59 編輯

[attach]91703[/attach]

[attach]91704[/attach]

TOP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6

評分人數

  • 容爸

  • 老陳

  • sigma31415

  • idiot

  • weberdece

  • thisway0625

TOP

百年陳雲號 茶捨
1

評分人數

  • 老陳

TOP


龍馬同慶號茶捨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2

評分人數

TOP


末代緊茶

末代緊茶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8

評分人數

  • Jason688

  • Mic

  • 老陳

  • 射過溪

  • 圓仔花

  • 容爸

  • weberdece

  • thisway0625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