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包種茶 vs. 烏龍茶 [打印本頁]

作者: 迷途小書僮    時間: 2012-2-3 17:03     標題: 包種茶 vs. 烏龍茶

由於小弟來自坪林茶鄉,坪林主要盛產文山包種茶為主,一直有個疑問?
為什麼包種茶的知名度與受大眾青睞的程度始終比不上烏龍茶呢?


所以想請教各位前輩,究竟台茶這兩種分類與淵源究竟是如何的撲朔迷離又難分難捨?
不是想要讓大家爭執那種比較優質,只是希望就特點互相討論一下...


就小弟我請教過熟悉茶史的前輩們,加上自己想法大概的先陳述一下。

一般而言從外觀上最明顯的差異為條狀與球狀的不同....
這個不同主要來自製作過程中揉捻的程度不同,基本上兩種茶葉對於茶樹種與發酵程度的要求差異不大,
在顧客口味上卻有天與地的差別。
喝慣烏龍茶的人不習慣喝包種茶,喝包種茶的顧客喝不慣烏龍!


再者小弟聽過一個長輩的說法,不知正確與否請教各位先進。
其實現在大家口中的烏龍茶,是一個錯誤!
這個長輩認為早年的烏龍茶指的是白毫烏龍,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東方美人茶葉,這才是真正的烏龍茶。
現今大家口中的烏龍茶是指球狀包種茶,與條狀包種師出同門!

意思是指包種茶下有兩分支,ㄧ為條狀包種即為現在大家口中的包種茶,一為球狀包種即為現在大家口中的烏龍茶!

真正的烏龍茶是指夏季所採收的白毫烏龍,也是現在大家口中的東方美人或者膨風茶!

以上是小弟的想法,歡迎大家討論與指教!
作者: 阿德    時間: 2012-2-3 21:31

由於小弟來自坪林茶鄉,坪林主要盛產文山包種茶為主,.............

一般而言從外觀上最明顯的差異為條狀與球狀的不同....

迷途小書僮 發表於 2012-2-3 17:03


另外一個相關的討論議題

為何文山包種茶一直維持索條狀的製法...

可以一併討論
作者: 好喝茶    時間: 2012-2-3 23:59

包種茶這個名詞其實是個好笑的錯誤.
記得小時後,長輩都是講"腫阿茶"(台語發音),意思是"包裝起來很臃腫"相同的包裝袋,其他茶可以裝一斤,包種茶卻只能裝半斤,所以叫做"腫阿茶".

但是外省人來了之後,聽不懂"腫阿茶",自作主張命名為"包種茶",還發明了好笑的故事,說是因為坪林茶在早期為紙包,並包的方正所以叫做包種~~~太好笑了,現在連坪林茶博館的解說員都是這樣講解....太瞎了!!!!

早期賣茶,誰不是用紙包,縣在的香港老茶行包岩茶.鐵觀音....等,有些茶也還是保持"紙包方正"的傳統,難到這些也可以叫做包種茶嗎????......瞎到暴!!!!

其實坪林茶早期是從種碧羅春.龍井,煎茶等綠茶系開始的,後來有老人家引進了白豪烏龍與色種奇香(單叢種)等茶嘗試種植製作.

白豪烏龍是台灣土生的茶種,最早也是做成類似紅茶等種發酵茶品來外銷,但是偶然的機會發現著蜒後的茶品有獨特的蜜香,所以才叫做"碰風茶"~~因為價位隨人碰風開.

色種奇香則是做成偏綠茶系的茶品,早期外銷日本時品名稱為"香煞人".

早期坪林因為交通問題,是個窮困的小山村,茶葉多數是供外銷,很少內銷.只有外銷茶商來選茶根本不見外地人.
早期南港.林口.三峽....等都是外銷綠茶與香片茶的主要生產區.

扯遠了~~~~

文山茶為何都是所條狀的製程,那是因為坪林茶都是輕發酵的茶,過度了揉撚會讓發酵度太過,所以無法揉成球型或蝦型,所以才一直保持索條狀的製程.

坪林茶農早期生活苦,所以只要茶商要啥茶,坪林人就種就做,武夷.佛手.色種.歪尾紅桃.軟枝烏龍.白豪烏龍.青心烏龍.27仔.29仔.....都曾有人種.

坪林早期也有人種藤,生產藤製家具外銷.因為山村窮~~最早的第明就叫做"屛林"(台與發音)意思就是屏障和人的最後一到樹林,往漢人的的地方看下山第一個地方稱"木柵"意思是木製的柵欄(就是木牆的意思),然後就是新店,就是新開的城鎮,然後是景美(台語示景尾),就是漢人城鎮的最邊緣.

又扯遠了~~~~就先醬吧.
作者: 好喝茶    時間: 2012-2-4 00:10

坪林早期也有人種藤,生產藤製家具外銷.因為山村窮~~最早的地名就叫做"屛林"(台與發音)意思就是屏障漢人的最後一樹林,往漢人的的地方看,下山第一個地方稱"木柵"意思是木製的柵欄(就是木牆的意思),然後就是新店,就是新開的城鎮,然後是景美(台語示景尾),就是漢人城鎮的最邊緣.

又扯遠了~~~~就先醬吧.

紅字是更正錯字~~~拍謝!!
作者: gm03isme    時間: 2012-2-4 10:51

包種茶這個名詞其實是個好笑的錯誤.
記得小時後,長輩都是講"腫阿茶"(台語發音),意思是"包裝起來很臃腫"相同 ...
好喝茶 發表於 2012-2-3 23:59



    部份見解不盡相同...
"腫阿茶"(台語發音)---應是*種仔茶*或種茶.係青心烏龍種簡稱.並非"包裝起來很臃腫"的意思.
引用泡茶的壺就稱*種仔罐*或*種罐*

外省人來了之後,聽不懂"種仔茶",自作主張命名為"包種茶",--這是真的.當時政府為統一名稱而做的.北部在皇帝腳下為做生意.不得不隨之...苗栗以南就稱烏龍仔.

坪林茶農或應稱文山茶農.文山茶區因應需求從福建武夷引進多樣茶苗.茶子.茶種多樣化是配合手採工時.採茶工以日計算.露水菜及上午菜(日出到10點)採收產值較便宜的早種(播田茶.紅尾仔...).10點或11點後採種仔.就是二午菜直到傍晚...
若只單幾個品種.產季勢必縮短.集中在短時間.採工衝突.精神體力亦難覆合...
以上供參考...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2-4 12:47

以外銷的觀點來看   台灣某個時期的 "Formosa Oolong" 的確是指重發酵 比較接近現在的美人茶的
但是摘採和對茶青的要求不太一樣

低價系統的後來有一個時期可能被叫 "番仔茶"
作者: gm03isme    時間: 2012-2-4 22:11

低價系統的後來有一個時期可能被叫 "番仔茶"---應該是*番庄*........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2-4 23:31

低價系統的後來有一個時期可能被叫 "番仔茶"---應該是*番庄*........
gm03isme 發表於 2012-2-4 22:11



    大哥講的對   很抱歉

然後一樓講的  球型包種和條型包種  其實似乎多出於茶改的技術文件中

抱歉我中文真的很爛 別字很多 (Engrish too actually)
作者: 探索者    時間: 2012-2-4 23:48

如果您真的是坪林人,可以去找找日據時代的製茶比賽獎狀,就可知道包種茶一詞已經在用了,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2-5 00:25

如果您真的是坪林人,可以去找找日據時代的製茶比賽獎狀,就可知道包種茶一詞已經在用了, ...
探索者 發表於 2012-2-4 23:48



    看總督府出版品就可以啦

http://goo.gl/qRaeh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2-5 01:00

本帖最後由 idiot 於 2012-2-5 01:08 編輯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tea1/2-2.html

包種茶史

關於包種茶史考,可供參考的文獻無多,因為包種茶的興起,僅百數十年之事。我人研究包種茶的製造方法,與烏龍茶之製造法相去不遠,自粗製以至精製各種過程,雖有若干處理之差別,但技術處理可謂大同小異,由此可知包種茶之製造係脫胎自烏龍茶,是無須疑問的。

這樣亦可明白包種茶之製造方法仍然取法自福建。武夷岩茶與安溪鐵觀音的製法與品質,與其說是和臺灣烏龍茶相像,無如說是和臺灣包種茶更為接近。祇是福建在甚麼時候開始有包種茶的名稱,沒有正確文獻記錄可資參考。

據日人井上房邦氏調查報告,包種茶的製造,係距今百二十餘年前,係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業茶者王義程氏所創製,由他倡導並傳授製法。此種茶葉製成後,用方紙二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包成長方形之「四方包」,包外蓋以茶名及頭印章,稱之為「包種」,或運往福州加實香花包出售,或經由廈門直接運銷南洋。此應為包種茶製造之開始,亦即包種茶稱謂之由來,惜確實年代無可稽。

臺灣從事包種茶的製造,據考許多文獻所載均說係始自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蓋以當時臺灣之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不景氣影響,再加以臺北當時專製烏龍茶出口之五家洋行,認為臺灣茶價昂貴,無利可圖,乃一致中止收購,致使烏龍茶有行無市,陷於慘境。其後烏龍茶市況,日見衰退,大有「無人問津」一脈不振之勢。此對臺灣茶業之發展,顯有莫大之打擊。亦即清代臺灣烏龍茶遭受厄運時期。當時臺北一般茶商,鑑於烏龍茶之市況,自五家洋行中止收購以後,景氣日衰,迫不得已,即將臺北一帶滯銷之烏龍茶,大部份裝運福州,悉數改製包種茶,當時在福州通稱為「花香茶」。此固為臺灣烏龍茶改製包種茶之由來,亦實為臺灣從事製造包種茶之先聲。迨至光緒七年(1881),有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茶商吳福源氏(許多文獻稱為吳福老),因感到在福建改製包種茶獲利不多,他為圖厚利起見,遂帶同技術工作人員渡臺,在臺北設源隆號專事製造包種茶;同時還有同府安溪縣商人工安定及張古魁兩人合夥組設建成號,亦經營包種茶。開始將茶經由臺北之淡水運往其為集散地的廈門,再由廈門輸往重要消費地的南洋諸島。自是之後,一般茶戶相仿製造,包種茶製造產量乃逐漸增加。

到了光緒十一(公元1885)年,福建省安溪縣地方,又有 王水錦 魏靜 二氏相繼來臺,在臺北七星區南港大坑地方,悉心從事臺茶研究,不論栽培或製造方法,加以研討改進。一面提高產製技術,一面將其研究心得傳教同業。特別將他們對包種茶之製造具有超越之技術,多方傳授,並全力鼓勵同業學習,遂使包種茶製造技術日見改進;到了日本佔據臺灣,日本政府為改進臺茶,亦選擇該地為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因此各茶區篤志農家遣送其子弟前往受其傳教者甚多。自1920年起,每年春秋二次,招集全省茶業界子弟,舉行包種茶講習會,由王魏二氏擔任教師,熱心教導。此時臺北縣農會及新竹縣農會亦相繼在該地方舉行包種茶講習會,分春秋二期,召集有關人員前往參加。這項工作,繼續了十幾年,是以本省茶業者,當時受教于王魏兩氏者頗眾。二氏對臺灣包種茶產製技術之改進與貢獻,其功甚偉。

包種茶產區最早發達者,係臺北縣七星區(現陽明山管理局轄地),文山區次之。以製茶品質而論,則以文山區所產最優、海山、七星、基隆、新莊、淡水等地所產順序漸次。至新竹方面(包括桃園,新竹二縣)包種茶之發展,初期產區由臺北擴展桃園中壢等地。祇是當時產包種茶數量無多。其後經十餘年之推廣,由於製造包種茶有利可圖,農家對此發生興趣,紛紛栽培製造,於是茶區遂擴展至大溪、新竹、竹東、竹南、苗栗各區;在這一帶茶區,所產包種茶品質推竹東區為第一,而以竹南、新竹、苗栗、大溪、桃園、中壢、依序次之。到了民國十九(公元1930)年前後,全省各產茶區域,皆能製造包種茶,產量逐年增加,輸出數量且可凌駕烏龍茶之上。因此期中,日本佔領我國東北數省,包種茶之市場除南洋一帶外,有東北廣大市場,是以產量輸出遂年增多。

本省光復後,烏龍茶大有「壽終正寢」之勢,而此臺灣第二種特色茶---包種茶,仍然可以「穩紮穩打」保持原有的大部份市場,雖然每年輸出量比不上全盛時間那樣的鉅額,但亦沒有像烏龍茶那般的慘淡,至少每年尚可以維持一百萬公斤以上的輸出量。而且包種茶每年在本省的消費量比其他茶種的數字亦較鉅大。因為本省居民多數喜飲包種茶。是以包種茶在本省光復後沒有像紅茶或綠茶的一時走紅,確實它是固步自封在走它原有的道路,雖不興旺,卻也不是到了慘敗地步。
作者: gm03isme    時間: 2012-2-5 08:55

回復 9# 探索者


    探索者 兄:您所言是正確的.日據時代包種茶一詞已經在用了,再向前推--很多文獻均指出台灣在*清代同治12年(1873年)就製包種茶.另據林馥泉先生著書指出亙早十數年前為王義程式在福建安溪創制...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2-5 12:12

回復  探索者


     兄:您所言是正確的.日據時代包種茶一詞已經在用了,再向前推--很多文獻均指出台灣在* ...
gm03isme 發表於 2012-2-5 08:55



    這邊的歷史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 王義程的"包種" 似乎是以薰花香為後段製程
是在那時和那種情況下轉變成現在以不薰香為主的?
作者: 小神童    時間: 2012-2-5 12:39

這 2 種好茶 都很好喝...
口味.口感..香氣..都不盡相同..真要強力區分是有難度的..
西施和貂蟬誰美..那就看誰愛就谁傷神.. ..?
作者: 探索者    時間: 2012-2-5 17:30

回復 13# idiot


    可到南港找答案
作者: 探索者    時間: 2012-2-5 18:05

條型包種與球型包種在外銷的產品名稱原本都叫<包種茶> ,後來因外銷日本,當地對球型包種是以烏龍茶稱呼,形成貿易困擾,經由天仁公司李瑞河與天祥公司王正統等人與經濟部溝通,將球型包種改稱烏龍茶銷日
作者: Jimmu    時間: 2012-3-4 02:04     標題: temporary

包種一辭資料堪參考,但還是在名字起源處繞,不知可有「工法」這一角度去探討的資料。
作者: 愛呷茶    時間: 2012-3-4 03:46

回復 8# 喝茶賞壺
回復 10# Jimmu


    關於台灣包種茶有幾點需要澄清的:

1.包種茶是台灣茶人王水錦、魏靜時的發明,是台灣原創茶款非源於福建:考證福建茶譜實際並無「包種」一款。

2.1873年台灣烏龍茶滯銷,送到福建改製的乃薰花茶,有稱「包花茶」者,並非包種茶。

3.安溪王義程所創者為「包茶」,是茶品四兩裝的包裝法,非「包種茶」。林馥泉書中所提包種來源之說源於《南港志》,日人井上房邦是當時平鎮茶業試驗所的研究員,其所提包種茶的來源是指四兩包裝包入「種子茶」,俗稱「包種子茶」。《南港志》於記錄此事疑有漏字,導致今日對於包種茶來源有非常大的誤解。種子(籽)是青心烏龍的別名,由青心烏龍種所製的就是「種籽茶」。

4.由包種籽茶被簡化成包種茶,乃是日本政府為雅化台灣地名和產業名稱的規定。由於台灣話習慣於字尾加上「仔」字,日本政府認為贅詞,所以規定字尾「仔」字一律去除,包種仔茶方才變成今日通稱之包種茶,約在1920年代左右。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4 09:03

不過包種茶製程和單叢, 岩茶差距不大
所以想要知道大大對第一點和第四點的的佐證

尤其是第四點應該會有公文



關於台灣包種茶有幾點需要澄清的:

1.包種茶是台灣茶人王水錦、魏靜時的發明,是台灣原創茶款非源於福建:考證福建茶譜實際並無「包種」一款。

2.1873年台灣烏龍茶滯銷,送到福建改製的乃薰花茶,有稱「包花茶」者,並非包種茶。

3.安溪王義程所創者為「包茶」,是茶品四兩裝的包裝法,非「包種茶」。林馥泉書中所提包種來源之說源於《南港志》,日人井上房邦是當時平鎮茶業試驗所的研究員,其所提包種茶的來源是指四兩包裝包入「種子茶」,俗稱「包種子茶」。《南港志》於記錄此事疑有漏字,導致今日對於包種茶來源有非常大的誤解。種子(籽)是青心烏龍的別名,由青心烏龍種所製的就是「種籽茶」。

4.由包種籽茶被簡化成包種茶,乃是日本政府為雅化台灣地名和產業名稱的規定。由於台灣話習慣於字尾加上「仔」字,日本政府認為贅詞,所以規定字尾「仔」字一律去除,包種仔茶方才變成今日通稱之包種茶,約在1920年代左右。

愛呷茶 發表於 2012-3-4 03:46

作者: 愛呷茶    時間: 2012-3-4 09:43

回復 12# idiot


    不是一紙公文,就像「皇民化運動」,包括語言、戶籍、人民生活習慣,不是一張公文紙就決定的。那是整個日治末期10年來的各種「去漢化」政治措施的總稱謂。

192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開始推行台灣語言的修飾,很多台灣老地名都是1920年代陸陸續續被修改的。地名、產業的語詞雅化和修飾,是很長時間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作者: 愛呷茶    時間: 2012-3-4 09:53

回復 12# idiot


    製於第一點.............

  包種茶本來就是烏龍茶大體系的一款茶品,用的又是「青心烏龍」種。台灣烏龍源於武夷岩茶,包種又是從台灣烏龍系統演變,當然會有武夷岩茶的影子。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4 19:07

本帖最後由 蔣爵陽 於 2012-3-5 20:02 編輯

1.根據一些文獻交叉比對
北部種植較早是「武夷」種的(未指出品種)
而包種茶的外觀也接近武夷岩茶

2.「青心烏龍」種最早是落在南投凍頂
也是武夷種的一支
外觀演變出半球形

3.時間點上北部最早種植
但包種不太可能是一茶種名

4.製成蝦形的青心烏龍..(保留岩茶外觀?)
再以四兩裝的包裝法而稱「包種茶」
與「凍頂茶」皆為武夷茶中之「青心烏龍」種
作者: Jimmu    時間: 2012-3-4 20:31

討論包種茶茶請由「工法」一角度去找答案,請參考國寶級焙火專家「台灣之茶」一書。
作者: Jimmu    時間: 2012-3-4 20:33

徐英祥
補充上面的作者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4 22:21

1.根據一些文獻交叉比對
北部種植較早是「武夷」種的(未指出品種)
而包種茶的外觀也接近武夷岩茶

2.「青心 ...
素還真 發表於 2012-3-4 19:07



    那些文獻????
作者: 愛呷茶    時間: 2012-3-4 22:35

回復 15# 素還真


   
「包種茶」不是茶樹種名,它是由傳統的台灣烏龍茶改變發酵焙火等工序的茶品,包種茶之名是逐漸演變而成的,1911年日本政府對台灣的民俗調查資料,尚稱魏靜時製作之茶品為「南港種籽茶」。

台灣的青心烏龍源於福建武夷,吳振鐸先生考證,判斷福建建甌的百年矮腳烏龍老茶樹當是台灣青心烏龍的母樹,並於1990年公佈考證資料。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5 14:26

回復 18# idiot
哈~弟是便宜行事
不過您若有興趣...羅列幾本...

1..日據台灣總督府昭和七年(民國21年)之台灣民俗調查。

2.張貴富、張位宜,《張迺妙茶師紀念館介紹手冊》,

3.台灣茶樹栽培法—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昭和十二年)。

4.昭和八年(民國22年)台灣總督府茶檢查所第十一年報。

5.林馥泉所著--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

6.財團法人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發行《台灣茶葉‧起源與特色》。

還有歷任茶業改良場場長......都有一些書面研究文字著作....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5 14:38

回復 15# 素還真
本版無編輯功能
4.應該是青心烏龍才對

大夥兒對這話題有興趣
可否請版主分割成另一獨立主題
才不會對賞壺兄有點"歹識"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1:33

回復  idiot
哈~弟是便宜行事
不過您若有興趣...羅列幾本...

1..日據台灣總督府昭和七年(民國21年)之台 ...
素還真 發表於 2012-3-5 14:26



    好吧  很不和諧  不過上面那群文獻共有的問題是

http://blog.roodo.com/polanyi/archives/15314103.html  講的

然後目前來說很多故事 是以訛傳訛來的
例如
http://140.134.4.2/~cohss/paper/No.16_Content/1604.pdf

所以
喝茶的時候話神話,
真實的歷史還是很依賴詳細的考據和查證

http://www.th.gov.tw/files/0622_5.pdf
上面那篇的延伸  有提供一些 古文書方面的證據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6 16:28

回復 29# idiot

http://140.134.4.2/~cohss/paper/No.16_Content/1604.pdf

這一篇弟之前有線上讀過
確實...考證是需嚴謹對待

http://www.besttea.org.tw/news_tea.asp?id=20
http://www.besttea.org.tw/news_tea.asp?id=15

其實弟也想知道
包種茶為何要包一張紙?
裡頭若不是包種籽仔若換成鐵觀音
會不會變成包鐵仔?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6 16:38

回復 22# 素還真

包一張紙..

1.可方便就地製作
2.可防碰撞保持外觀完整
3.隔絕陽光....雜味
4.條索狀易吸附溼氣可在泡茶前用文火走清
5.小包裝利於方便銷售
6.防蟲咬
7.神來一筆...隨性之作........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6 16:49

諸羅縣誌(一七一七年):「水沙連內山,茶甚夥,‧‧‧」
赤嵌筆談(一七三六年)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蕃說明,人山焙製』;
而淡水廳誌中亦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
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里、水裡地區的深山;
而水沙連乃自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游蕃地的總稱。

但這裡指的很有可能是原生種野生茶

而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及閩茶引入台灣的記事
應該較無爭議
清嘉慶年間(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於〈魚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
1865年淡水海關公文記載82022公斤茶葉。為寶島正式茶葉輸出記錄
1869年John Dodd將2131擔烏龍茶首銷美國,並加以福爾摩沙茶的標記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7:25

回復  idiot
包種茶為何要包一張紙?
裡頭若不是包種籽仔若換成鐵觀音
會不會變成包鐵仔?
素還真 發表於 2012-3-6 16:28


中國和香港不是一些茶現在還在包紙???大部分都是焙火烏龍的系統就是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6 17:38

回復 33# idiot

這弟瞭解


弟是問為何要包紙????
其實弟的想法是....
就像去抓中藥般....
方便稱重買賣與攜帶
且早年大部份包裝材就是紙張

除此之外有無別的看法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7:48

本帖最後由 idiot 於 2012-3-6 17:52 編輯
諸羅縣誌(一七一七年):「水沙連內山,茶甚夥,‧‧‧」
赤嵌筆談(一七三六年)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 ...
素還真 發表於 2012-3-6 16:49


   http://www.nhcue.edu.tw/~aca/journal/2(1)/2-1-3.pdf

http://goo.gl/6xDkk

可以看看這一篇 不過他的結論有些應該是有點時代問題

還有就是看台大最近做的DNA 譜系研究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7:49

回復  idiot

這弟瞭解


弟是問為何要包紙????
其實弟的想法是....
就像去抓中藥般....
方便稱重買賣與攜 ...
素還真 發表於 2012-3-6 17:38


現在的中藥店很多也還在用紙
以前包括加州那邊  很多賣茶的雜貨店/小百貨  也兼賣中藥
所以搞不好是直接使用中藥的包裝???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6 18:13

回復 35# idiot

DNA 譜系研究有公開在網上共享嗎?

剛剛那一篇論文弟大略瀏覽了
詩中未提到包種一詞
但有提到早期是以煎茶烹茗方式....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8:43

回復  idiot

DNA 譜系研究有公開在網上共享嗎?

剛剛那一篇論文弟大略瀏覽了
詩中未提到包種一詞
但有提 ...
素還真 發表於 2012-3-6 18:13




http://ndltd.ncl.edu.tw/cgi-bin/ ... 2.&searchmode=basic

http://ndltd.ncl.edu.tw/cgi-bin/ ... 2.&searchmode=basic

http://ndltd.ncl.edu.tw/cgi-bin/ ... 2.&searchmode=basic

http://ndltd.ncl.edu.tw/cgi-bin/ ... 2.&searchmode=basic
作者: 素還真    時間: 2012-3-6 18:48

回復 35# idiot

魏誠

魏氏後人
文章有可看性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8:52

http://www.zgchawang.com/file/wx ... %88%86%E6%9E%90.pdf


同類型的分析對岸的文章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6 18:56

http://agbio.coa.gov.tw/image_do ... %BD%9B%E5%8A%9B.pdf

這篇講技術的是公開的
作者: Jimmu    時間: 2012-3-7 01:05

沒辦法在帖中評分,但樓上有提到薰花問題了,這點就是包種工法的key。
作者: 蔣爵陽    時間: 2012-3-7 09:22

由於小弟來自坪林茶鄉,坪林主要盛產文山包種茶為主,一直有個疑問?
為什麼包種茶的知名度與受大眾青睞的 ...
迷途小書僮 發表於 2012-2-3 17:03


1:什麼包種茶的知名度與受大眾青睞的程度始終比不上烏龍茶呢

    早期北部包種氣味細緻滋味甘甜清爽,茶菁採摘不宜過嫩,加上足火精焙後,香氣十足迷人但隨著比賽場次熱絡製茶者為迎合比賽審茶口味,同鹿谷一般愈採愈嫩不利後續精焙,導致成品特色慢慢改變,
    於是在茶品特色定位逐漸模糊中,在加上7-80年代高山茶清香嚐鮮的興起,以至市場很快就被取而代之更快於凍頂式做法的傳統台茶.
   
2:這個長輩認為早年的烏龍茶指的是白毫烏龍,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東方美人茶葉,這才是真正的烏龍茶

   烏龍茶一詞原於大陸故事很多.若以製程來說中國六大茶類中主產於東南沿海各省(浙閩粵)青茶類通稱為烏龍茶
   台灣茶業(葉)無論再製法上,樹種上也都源自對岸而後才在(日據時代)加以改進推廣而後走出自己的特色,白毫烏龍就是其一
   台灣在清朝時期以薰花茶,紅茶,綠茶,烏龍茶外銷全球的當時,多做為外商訂製後製加工的角色,外國人所認知的烏龍茶應稱為----武夷茶,
   真正讓外國人驚呼為Formosa Oolong  讓台茶享譽國外的就是白毫烏龍茶(湯色偏紅帶果香).而後再有著重著蜒的東方美人茶(椪風茶)

3.現今大家口中的烏龍茶是指球狀包種茶,與條狀包種師出同門!
   意思是指包種茶下有兩分支,ㄧ為條狀包種即為現在大家口中的包種茶,一為球狀包種即為現在大家口中的烏龍茶!

   包種茶(烏龍茶)經過魏靜時期在製程上的改變革新後,台灣茶業終走出代工框模,發展出不同於傳統武夷茶,開始擁有自己特色的烏龍茶,此製法也在當時在各茶區開始推廣指導.
  台灣半發酵烏龍茶依製程不同

                     重萎凋重發酵------白毫烏龍茶  
                                                     鐵觀音茶   
                     輕萎凋輕發酵文山式包種茶-------北部包種茶(清茶)
                     輕萎凋重發酵凍頂式包種茶-------凍頂烏龍茶
                     輕萎凋輕發酵---高山烏龍茶

以上都是台灣各時期各具特色的烏龍茶,只是差異在時代的不同,認知上解讀的有所不同罷了

*****以上純屬個人心得   僅供參考**********************
作者: idiot    時間: 2012-3-7 12:17

教授 又離題了 學術上的論文多不貼切於現實 DNA也只用於定種就算真驗出外來新種只要商品內混合著本土種 還是可以台灣茶來販售


嗯  這幾篇論文的重點 和您講的不一樣  主要是用DNA 來看親屬關係  借此獲得茶種的來源和遷徙資料
類似的方法用來研究人類的遷徙 已經十幾年了
作者: chiang168    時間: 2012-7-23 00:37

嗯嗯嗯學習了
作者: 魂羅漢    時間: 2012-8-3 09:37

關於那篇論文是小弟參加今年7/25~7/26茶改場的在台大的茶葉技術研討會中有人發表
那篇報導,是一個很好的想法。
可以檢驗出一個茶樹的父系及母系來源~
因為如果培育出的樹苗,基因太過接近沒有很大的歧異度(想像成近親培育),會容易導致新茶樹的茶勢弱,易生病及脆弱,且不容易出現更優良的新樹種。
並可以保護原生種的茶樹,且輕易判斷該茶種(因為茶園管理與地理環境不同,多年老師傅也是會誤判茶樹)
=====================
文山包種有條狀也有球型
烏龍大多是球型,或是半球型(揉捻的次數影響)
包種的發酵程度比烏龍茶輕~台灣人口味比較偏向烏龍茶
而從另一角度觀看台灣茶葉歷史發展,從北部外銷凋落到現在中南部(烏龍茶)為主
所以現在歷史改變,趨勢也多少會被影響~~




歡迎光臨 臺灣 T4U 茶藝論壇 (http://www.t4u.com.tw/chat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