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大多數的茶友可能也都是或曾經是烏龍茶的愛好者。
熟茶和烏龍在茶品種及工序上的差異使得茶滋味絕然不同。
...
clee 發表於 2016-5-7 07:02


Clee的普洱茶见地甚是深细广阔,想必前辈收藏应颇为丰富。
若以普洱茶总产量约20万顿,那大树茶产量约10%之2万
吨左右。但这二万吨的大树茶约有80%会去拼配小树茶。
市场只剩约20%纯料大树茶,约4000吨左右。
所以纯料大树茶及古树茶就约4000吨,占20万吨的2%.
末学的所见是高山茶比不上大树茶,何况古树茶?
理由是
     除非是像大禹岭之类的高山茶才有可能比的上
     大树茶,因厚稠及甜度,但末学所见是五泡大
     禹岭高山茶亦比不上新纯料大树茶,耐泡度差一倍
     左右,投茶量大树茶仅须高山茶的六成就可约略泡
      出相当效果,整体而言高山茶的优点就是比较香扬
       对初学茶的人比较讨喜,其它不见得优于纯大树茶。

     

TOP

末学估计的算法与cl e e前辈的稍有不同,末学所见是约4000吨的纯
大树茶整体滋韵感受超越高山茶。

TOP

末学偏向喜欢纯大树生茶,理由是活性佳,层次分明,越陈
越香。
熟茶为已发酵,虽可续后发酵,然其性已定,未来变化不大,
虽甜润保健好喝,然品茶乐趣似有所缺。
生茶其性未定,经陈期转变令人惊喜连连,尤其是陈期三五
十年后那种印级陈香转药香带老药香真是人间甘露,这比熟
茶相当年份的篸枣香更令人感动!

TOP

纯大树新生茶约台币1500~5000,依茶区而定。
古树茶约3000~20000,有雨~已经卖到40000多
,亦依茶区而定。
因末学已觉得纯大树茶质感已能顶级高山茶一较高下。
不一定非古树茶不可,价位跟高山茶比其性价比似乎更高,
故末学几年前就舍大禹岭茶就纯大树茶。。

TOP

请教虚前辈您对古树熟茶有好感是价位多少?茶区又是哪儿?
据末学所知,若用古树做熟茶,成本会比生茶高20%。
理由是熟茶发酵制成40天,损耗20%。
古树茶依末学定义是200年树龄以上秤古树茶,有秤300年以上的,
这go一下就知道。
末学楼上分享的价都是以每饼375克算的。
一公斤约可制成375克2.65饼。
有茶商制成400克的,如高雄某家茶商,依茶商而定,茶友自行
加减算。
易武麻黑古树每公斤约2000人民币,若做成麻黑古树熟茶约
每饼成本就要(2000*5)/2.65/0.8=约每饼5000台币。
茶商成本5000,分享价通常加30~50%,所以茶友收藏的成本
为6500~7500。
这是以麻黑为例。若是弯弓,刮风寨应制成的古树熟茶当在万元以上。

TOP

若有人自秤能取得低于台币5000以下的古树熟茶,末学
就会想笑,因为茶山古树茶价格透明,真正的纯料就是这么贵,
而百年大树茶价约古树茶的一半左右。
所以希望不要将大树茶误以为是古树茶,第一从价位就可看出是否
合理。第二是依身心品味体感是否为真正的古树熟茶。
基本古树茶可从体感获得是否真实。

TOP

後學以為每個人喜歡喝甚麼茶,我們都應予以尊重
但不應以個別的喜好而胡說八道,如您

也許後學沒有前輩那般 ...是依後學這些日子從2016喝到2004的品飲經驗而言
發現大樹古樹生茶只有越陳越不香越無感,並無越陳越香的事
反而大樹古樹熟茶越陳越醇,越陳越滑順,變化很大並無您說的"定性"
當然之後的發展還有待驗證,但後學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人話
不會像前輩那樣,有一分證據就說十分鬼虛竹 發表於 2016-5-7 23:51



末学从体感上直观分享感受,虚前辈是否体验过什么叫"香藏味中"?50年代红印,口齿双颊甜到极为跨张,最甜的茶就是红印了。
        药香浓醇,品红印就是很沈的感受,喉道到胃中一股暖
        直窜而下,品后舒服协调的想打坐安定。
80年代中茶平版模,入仓兰樟韵带药香,乾仓油樟香浓醇,
       丰富芳香油质胜于红印,但没红印的甜及红印的沈。
80年代文革砖(熟茶),乾仓枣香浓郁,入仓已转篸香,泡后
       叶底破焠,耐泡度仅中茶平版的6成,甜润黏着度逊于
       中茶平版模,滋味带水感,喉韵生津时间短,提早舌齿喉咙
       发乾,整体舒适协调没有中茶平版模好。
从老茶案例,越陈越香,生茶是值得期待的,而且变化极大。
而熟茶,现代茶商新的熟茶就可制成80年代枣香的口感,有的
将新枣香砖直接拆封换成老的熟枣香砖卖多一二倍的价,依然有
人买单,由此可见熟茶变化不大,口味基本相同,只是随时间更
醇更滑。熟茶何来优于生茶?若真的熟茶优于生茶,为何同样80
年代的文革茶会差价好几倍?
当然熟茶的保健效果优于生茶,这点末学不敢否认。尤其是
去牛羊毒,饱餐饭后来个熟茶解肠胃油腻,亦是赛神仙。
然以上所言为优质的好熟茶,若是差的就另当别论了。
因末学所藏的茶品从80年到16年都有,50年代的也有几百
克。末学习惯是每款茶绝不会喝完,而且勤于做记录,随时间观
测其在体感的变化。

TOP

末学至今仍收藏有07~14年的大禹岭茶,福寿梨山茶,发现10年后
后的大禹岭茶质感越来越薄,遂舍而转藏普洱茶。但仍留意高山茶的质感
表现,故末学都是留有证据以供佐证的。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