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chen1020
去年有報導嘉義茶會的那篇
兄可問問列在上面的茶評人
有哪幾個是自己寫的?
有幾個有事前告知?有幾個是看了雜誌才知道的?
可能我太不識好歹了
應該要喜極而泣的
但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
很浮 很不踏實
感覺很丟臉
當天有邊喝邊寫茶評的只有極少數的幾個人
我剛好是其中之一 但不是為了要交作業
完全是因為當天喝的茶太多了
不記下來會忘了  會後也沒交過任何一篇茶評
因這次的經驗 以後參加茶會我都會盡可能寫下茶評因為這樣才能加深映像  
在此我也願意和大家分享 參加茶會時 留下茶評當資料
才不會白白喝茶 才不會事後忘得一乾二淨

普普人 發表於 2011-6-27 10:44


原來您說的是這件事
那篇報導是我寫的,由我來解釋應該妥當。

去年論壇在嘉義辦了一個茶會
杜老大委託我當主辦人(或者承辦人)
我為了壯大t4u的聲勢
所以商請雜誌社合作,派記者來採訪並且寫了一篇報導(好像是35期)
這篇報導,主要是為了打響t4u在兩岸三地的名聲
從結果看來
這幾個月來,t4u的贊助商和會員大增,這篇報導就算沒有功勞應該也有苦勞吧

茶會舉辦時,我有跟與會的茶友宣稱這件事
也主動安排了杜老大和頑童兄和兩手兄和鐵釘兄接受記者的採訪
並且廣發茶評表單,請在場茶友就此次茶品多多寫些品飲心得
這個舉動主要是希望藉著大家的品飲心得,多多搏點版面,並讓兩岸三地的茶友見識台灣茶友的水平
不過
可能是茶會氣氛太好
茶會結束後,我發現沒有幾個人用心血茶評
在我在三拜託下,大家的品飲心得大多只有三兩句話,例如:好喝,會苦澀,很甜,會回甘之類的評語
統計下來只有普普人姊和南弟子兄寫的心得文字較多,但也是殘缺不全,不是每片茶都有評語

實際狀況是這樣,但是要編輯成文章發表出來可就不行了
總不能雜誌出來,在場三四十位茶友只有兩三個人發表評語吧?而且每篇評語都只有很甜,不苦,好喝的內容
那豈不是讓人看笑話?!
所以我只好把每個人的評語集中起來,拼湊成比較像樣的評語總結
然後以在場茶友的名義發表,讓他們露露臉,搏點眼熟
這件事,我在文章發表前大部分都有以電話跟發表人茶友聯絡溝通,例如鐵釘兄和頑童兄和小蜜蜂兄等人
只有少數茶友因為我沒有電話,所以沒有打電話跟他們說

普普人您的茶評我記得有影印下來(所有茶評我都先影印才還給原作者),然後把原稿還給您
所以,所有的茶評絕非無中生有,況且,這種茶評只是搏版面,只是一個記錄,記錄茶友們在場有喝到這些茶品,並非專業茶評吧

以下是我發給某大的短訊息內容,請參考轉發 2011-1-1[url=][/url]

ulumochi 2011-1-1 00:25

兄祝您新年快樂
對了,下一期的雜誌會報導嘉義茶會,我用了您的名義寫茶評,希望您不會介意
9

評分人數

  • 黃大俠

  • ccglove

  • 老陳

  • 普洱小峰

  • 容爸

  • 頑童

  • 說難

  • 小渣蚱

  • 南地子

TOP

如果同一款茶,有人說倉味很重,有人說是純乾倉,你覺得真是味覺原因嗎?
     此外,如果一個人味 ...
chen6955 發表於 2011-6-27 15:07



    您知道麼?
同一片茶同一個人喝,在台灣喝是入了輕倉
到了昆明喝變成入了重倉
拿到北京喝反而會變成乾倉?

這就是普洱茶的奧妙之處(受溫濕度的影響很大)

TOP

所以目前的評茶員分布在台灣,香港,廣州,雲南,北京,馬來西亞,韓國等地,為的就是讓一片茶廣受個地域的考驗,能夠過五關斬六將,才是經得起考驗的好茶

TOP

個人這兩年小小心得>>>
評茶
把茶的優缺點評出來,不難
難的是還原這片茶的本來味道(很難)
最難的是,兩年後評論同一片茶,還是同一個評語(真的很難)

能做到這一點,几近完美矣
3

評分人數

  • 布朗之春

  • paragon

  • 容爸

TOP

最難的是面對自己的盲點,兩年同一評語,或許 ...   威望 + 20 金錢 + 30 T元

華山論茶的評茶員是頗有難度的
因為他不是評新茶,而是評7-8年的舊茶
這一片茶,也許你有,我也有,但是經過了7-8年
倉儲狀況可能都不同了
而且評茶員只有拿到10公克的茶樣
茶樣的位置差異也很大(餅緣/餅心/底窩)
總總因素都會影響品飲結果
但是讀者定不考慮這些
他們只會抱怨:為何他們寫的跟我喝的差那麼多?!
所以
我的最大考量中反而不是純粹的評茶
而是把手中僅僅10公克的不知名茶樣根據經驗
還原到{大部分人手中}那一片茶的味道
盡量讓我的10公克茶樣跟大部分人手中那片茶的味道相同
這裡面需要修正很多變數
例如茶樣底窩較硬,要想像同一餅茶餅緣是什麼味道?
例如茶樣受潮嚴重,要想像同一餅茶乾倉是什麼味道?
畢竟
讀者只會根據照片和自己手中的茶來看評茶員的評語

所以,每個人都有盲點
5

評分人數

  • 布朗之春

  • paragon

  • 口福嘴今

  • GARY

  • 容爸

TOP

回復  chen6955


除了同一片茶剝下的茶樣,不同的評茶人,對茶品倉儲狀況解讀(無關個人喜好)差距甚大 ...
說難 發表於 2011-6-28 11:06



    就因為有許多難以彌補的誤差
所以除了華山論茶單元外
又多設了{藏倉茗茶},這個單元是同一片茶品有數種不同倉儲提供給各地評茶員
藉以分析各著地域的評茶員對各種倉儲的接受度

TOP

認真去分析就知道了
會有許多好玩的現象跑出來

我發現,同一片茶
香港人喜歡入倉
廣東人喜好純乾倉
深峻人反而喜歡入倉
昆明人喜歡純乾倉
北京人...竟然喜歡輕入倉

個人意見,不一定準
3

評分人數

TOP

其實
如果大家換個角度去觀察
會發現華山論茶跟藏倉茗茶裡面有很大的學問(眉角),
不是在茶評上面
而是在統計方面
從中
會發現很多{很有用}的資訊(例如各地的口感傾向,流行變化,茶廠喜好的汰換,大樹小樹的更迭,未來的明星主流)

我知道台灣跟大陸有很多茶商把它視為葵花寶典哩

TOP

大家有無發現,在盲飲的狀況下,03年兩大廠的平均分數有點難堪,但是在明飲的狀況下,分數就拉高了

TOP

按這種說法,那可能憑茶就只有所有評茶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評出的才準了。
    不過我前面說的,有 ...
chen6955 發表於 2011-6-28 09:01



   
早期華山論茶就是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
品出來的評語---非常一致!異常的一致!
這是群體效應出來的結果,人就是容易受影響的(心理學說:消防站效應)
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最不準!

而且出來的結果沒有太多統計學的意義,讀者各自解讀的空間有限,真正有用的參考價格會壓縮

不知大家聽的懂我在說啥?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