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跟許多前輩一同研習茶葉,學習甚多,
雖然同一件事情,用不同面向跟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觀點,
但這也沒有所謂對錯,畢竟很多事也無法量化,只能先吸收,再自己去體會,分析,統整,找答案。

學到的東西分享:

1. 小蔣大哥:所謂"原茶",原來是當年茶葉在山上做好後,來到茶行,由茶行老闆再進行一次乾燥,存放至今,沒有被處理過的茶。
喝原茶的目的,就是在檢視當初做好後的風貌,包括味道、作法、路線等等,藉以比對處理過後的變化。

2. 小蔣大哥&林口蕭大俠:陳放轉化,經過"新舊陳老",變成老茶之後,酸味的表現,發酵越重(紅茶除外)、焙火越重,酸味的出現就越快,反之,比較輕發酵或是沒有焙火的茶,則很久之後才會開始轉酸。

3. 喝茶賞壺大哥:要認識老茶的歷史,有兩本書推薦,打開茶箱的故事跟酵素茶的魅力。

4. 關於茶樹的紮根:
星天牛大哥:茶葉若定期施肥,就像固定餵食的寵物,漸而失去覓食能力,茶樹的根部生長到一定深度,就不會再繼續往下紮根,失去吸收更多微量元素的機會。
羽身大哥:根據學習與過去的經驗,施肥是為了促進根部發展,加強其繼續往土壤深入,吸取更多微量元素與地力。
結論:適時(時機點)適量施肥,能促進根部生長,過度施肥,不僅對生長毫無幫助,也可能致病致死。

5. 小蔣大哥:初期學習原茶,應先使用蓋碗,品飲原始風味,進階再附加其他具影響因素的方式(例如使用不同的壺泡),了解哪些東西對此款茶品有正影響與負影響。

6. 林口蕭大俠經驗談:根據近十年藏茶的分析研究,陳放過程中,新欉茶樹(4~6年)的力道,比起老欉茶樹,衰退的要慢上許多。

7. 若水媽咪經驗談:家裡部分藏茶,不經意的放在佛經下方收納空間的,跟放在其他地方的茶比起來,喝起來要讓人感到神清氣爽的多,也比較好喝。

8. 喝茶賞壺大哥:真空狀態下陳放30年的原茶,一經拆封,與空氣接觸,會在1~2個月內(取決於陳放方式),快速轉化到30年程度的滋味,多有甚者,轉化過頭的。

9. 白毫烏龍-白毛猴,特色就是"梨味"

10. 小蔣大哥:判斷包種老茶的時期,部分可由茶渣的皺摺來判斷,人工手揉的皺摺條紋較偏向一致方向,機揉時代之後,皺摺就開始不規則,四面八方都有,不同時段與機器,茶渣皺褶有機可尋;現今科技發達,例如以前著名的辨識方法-蝦狀茶乾,已經不能夠當成唯一的辨識指標了,現在也是都仿的來喔!


想到再補充,歡迎有參加的人補充
15

評分人數

  • 好喝茶

  • 人一木

  • fuyung168

  • 阿德

  • 圓仔花

  • 蔣爵陽

  • 射過溪

  • teddysu

  • 羽身

  • 煎茶人

  • 福嫂

  • 瑩瑩

  • c1028013

  • 素還真

  • 若水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