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就選料標準而言,大部分的茶莊都表明他家的毛料都是:
『細嫩尖芽』(福元昌/黃文興),

『細嫩白尖』(龍馬同慶),

『加重萌芽』(雙獅同慶),

『嫩尖』『新春正印記白尖』(同興),

『細嫩』『春尖』(宋聘),

『雨前春蕊』(敬昌),

『細嫩雪白馨香茗芽』(群記)

『細嫩雨前春尖茗芽』(鼎興)....

由上面的內飛內票看起來各家茶號的選料好像都很高級似的...不過,若大家把文字說明拿去對照實際圖片,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區區喝過的幾種不同的印號級 ,並細看泡後的葉渣
細葉實佔非常小的部份
多數甚至是六級以上的大熟葉老葉(老而不枯)
葉梗也留得特別長

有一個聯想和推理(區區保證"不"負責)
假設古人並沒有要刻意"唬弄"
一大堆料中  春尖細芽為主的壓了一批  
另外用剩的較老的葉子,為了不浪費物料,也用次級料製了一批
卻用了相同的內票(他們不會另印說使用了次級料吧!)

過了二三四十年,春尖細葉的一批,因為先好喝能喝,被早早消牦掉了
以大葉老葉壓製的一批.由於年輕時不好喝便被凍了起來
誰想到  五六十年後
因緣巧合這些熟葉老葉壓的餅其茶葉中富含的物質經過時間的催化轉化
竟成了近十幾二十年普洱茶人心目中的骨董仙品
5

評分人數

TOP

綠茶 與 普洱茶的不同 不光是 型態 也不光是 地區  . 而是毛料 (大葉種) 地區 (雲南)  製程 (製程 )


認同

雲南大葉種茶葉 曬青(炒青.烘青...?)或渥堆  以上是基本條件,
不過屬於雲南大葉種茶的茶科植物恐怕會有好幾十種或上百種(持續雜交演化中)
炒青或烘青的製程(傳統向少數民放收茶的時代,若遇連續陰天,徧遠的茶區也有以炒青或烘青為權宜的)
但其炒青或烘青的程度和目的,應該和青(綠)茶製作的目的不同,所以雖是同一名詞同樣的手法,但因為目的不同,溫度和茶葉內水的保存和控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茶品
曬青則有日光和自然溫度的極限,較無爭議

至於型製或自然存放轉老轉陳的湯色,則不在定義內若雲南大葉種茶,移植到其他地方栽種,或其他地方也產完全同樣或同種的茶,也按標準工序製程
1

評分人數

  • lin146

TOP

若雲南大葉種茶,移植到其他地方栽種,或其他地方也產完全同樣或同種的茶,也按標準工序製程
如早期的廣雲貢或廣東普洱(廣東人自認也是普洱"茶"的產地)
或是不久台灣也會(或許己經)出現用雲南大葉種茶,按傳統普洱標準工序作的"台灣普洱"
到時普洱茶的定義又有得爭論了!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