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十四. 直覺與第六感

直覺與第六感的不同是在於.........

直覺
是一種不假思索的潛意識的反應,而潛意識是一種過去經驗記憶的沉澱
也可以說是因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對境對物不假思索的瞬間的直接反應
有些人的直覺是很敏銳而且正確的,這是過去經過理性思考的大量相同經驗所累積出來的能量
但有些人的直覺是很敏感的,正確來說......這種直覺的反應該說是神經質才對
通常是過去非理性的情緒記憶之累積而產生的一種神精質反應
而這類人通常是神精質多而蛋白質少,都是瘦瘦的,(不是絕對)

敏銳的直覺是正面的,這有助於對事物的快速判斷
但有著這樣特質的人,通常不會依直覺行事或依直覺去立即的決斷事物的本質
而只是把直覺當做一個參考值,直覺產生後還會去理性思考及觀察後才行動
因為理性才是他的人格特質與行事風格,是不會完全依賴直覺行事

敏感的直覺是負面的,只要直覺一出現馬上就會反應出來,並認為自己很厲害,但卻常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例如 : 前幾天A君帶蘋果來訪並借錢,結果借到錢後人就逃了,於是帶給你非常負面的情緒
           幾天後B君也帶蘋果來訪,你看到蘋果後就馬上直覺反應.....又是來騙錢的
           於是就當面指責B君不要臉,是騙子.  但事實上B君只是單純的訪友敘舊而已

           另外這類神經質的直覺反應者,通常還會有一個很要命的人格特質........
           就是會認為他们的直覺神準,就算一萬次才準一次,就足以讓他们自由心證的認為自己通神了
           但這類人也不一定是壞人,有的還是很好的人,只是他们的好常常會被自己的過敏反應給抵消了

第六感
第六感與直覺是不同的,直覺是依過去經驗的記憶產生的,而第六感不是
例如 : 我的腦袋突然莫名的出現幾個數字,後來我依這些數字去買彩卷,結果真的中了
           或突然一個"明天會地震"的意念閃過,結果明天真的地震了
           這種非過去經驗記憶產生的才能稱為"第六感"
           但除非您的第六感是100次可以中100次才可信
           如果100次才中一次,那就不能稱做第六感了
           那只能說是....槍子打到難叫孔.....湊巧而已.
           但還是會有很多人把這種"湊巧"當做自己通神了.

另外.....
真正有第六感或直覺真的很強的人,通常不會把感知到的跟別人講
因為這是智慧所產生的,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以此來證明自己很厲害
反而會認為把這些感知到的東西講出來是會害人的
例如 : 我感知到某人三個月後一定會死,但我絕不會跟那個人講
           因為這一講,如果他不信,你就會被罵為瘋子,如果信了,卻會讓這人這三個月不好過
           那不如不講,好讓他能平常心的度過餘生.
           就算有些狀況必須講,他也會用其他的善巧方便來提醒對方,絕不會秀出自己有感知能力的

而會到處跟人講的通常都是很神精質且常常不準的人
2

評分人數

TOP

本帖最後由 不滴鞋 於 2011-7-25 13:31 編輯

二十二. 分身

網路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只要您願意就可以分身無數
像我就有三個分身,lee480318,不滴鞋,射過溪

前天在瑩瑩兄工務所的小茶會就有茶友問我,那個誰誰誰是不是我的分身
其實我的分身是分而不分=有分跟沒分一樣,因為我都會很明確的讓人知道...那個網名就是我
不會藉由分身搞神秘,更不會搞秘密支持或攻擊的.

我的網路名稱一直是 lee480318 ,不管是信箱地址,Y拍,露天網購都用這個名字
後來在 t4u 會弄分身主要是...............
1.因為有人喜歡於討論時用你的職務來做文章......例如說你這個版主...審核員...評議委員...怎樣又有怎樣的
   於是才會想弄個"純會員的分身"以避免一些非理性的口水戰
2.為表示對其他會員的尊敬,表示大家都是平等的會員,表示版主或其他職務並非高人一等
   事實上從一些新茶友的發言來看也是如此,T4U很多的新茶友老茶友,都很高水準呢,很值得我學習.

本來"不滴鞋"是我唯一的分身,後來有茶友說也應該註冊個"射過溪"才對
於是就有了"射過溪"這個分身,這個網名自己也覺得有趣,因此lee480318,不滴鞋就很少上場了.

之前也有茶友私下問我....某個"匿名者"是不是我,因為發言風格跟我很像呢.
所以就藉此順便跟茶友们報告....我是不用"匿名發言"的 (雖然我贊成這個制度)

至於別人的發言風格跟我很像 (反之也可以說是我的發言風格跟別人很像)
這應該是為因應論述上的需要,自然而然的使用了同樣的思辯模式所至的
這談不上誰學誰來的,就像全世界的遠古人類自然而然的都會使用火一樣
都會製做陶容器或其它材質的容器一樣,這只是一種自然需求上的自然因應呢.
當然互相學習及影響的情況也是有的,但這應該也是出於實際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學習.
5

評分人數

  • fffink1689

  • jontai

  • 建達

  • 千尋

  • 布魯斯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