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技術倉和憨倉

何謂技術倉?

因瞭解生普後發醇陳化的原理(濕度、溫度、益菌、空氣清潔度、避光等環境條件之變化對普洱茶陳化的影響),以特定陳化後的產品或飲品為目標,調整茶的儲存環境以達到期望目標的倉儲管理者,稱技術倉。

技術倉的規模不分大小,大到香港傳統大茶倉放幾千支或數千頓以上不同年份的茶,小到飲者自家幾十片的存放,祇要有意識到環境對普洱陳化的影響,而有心使其朝儲存者心目的方向陳化,因而不同時段有不同的儲藏做為,就算是技術倉。這個“倉”不一定倉庫或房舍,小的陶製茶倉也算;區區家中的大涼亭(三面通風),也算倉。這倉字以動詞“倉儲”的概念來解更精確。

依此,不論乾倉、濕倉、機動調整倉……都算是某個程度的技術倉。

何謂憨倉?

人云亦云,完全忽略生普後發酵陳化的生化作用之環境和條件,以為茶本身隔絕了環境條件,可以達到普洱陳化的全程反應;以為隨意的置放在居家環境的一隅,新的生普洱就會放出味道乾淨的陳韻。稱之為憨倉。

以上兩者的區分是在生普八年(或初步熟成去其“巗性”,可供常態品飲的最基本年限)以內的倉儲環境而論

技術倉不一定能養出好茶(養茶技術還有許多研究進步的空間;養茶者的手段和目的也會影響茶後發酵的水準;揠苗助長式的催熟自然是大忌)

憨倉若瞎貓碰到死耗子也可能出好茶

但多半一段時間後,存茶者會覺醒,而瞭解到環境條件對生普陳化的重要性,而承認技術倉的必要性

另外,新的養茶觀念不能完全是“望子成龍”“望茶成印”;應該是依不同的茶可能發展的特質和潛力,給予不同的環境。例如,有久存轉勝條件的茶不應使太快熟成,而讓茶韻能夠層次豐富,氣暢而細膩綿長;有些茶則可在不產生負面口感或品質的前提下使其較快陳化(還是要不同於熟茶或重濕倉),以供一般陳韻生普市場或自行品飲。

....

請網友接力 發表看法

3

評分人數

區區不相信 您會是憨倉,應該是"憨"倉

TOP

回網友kuan
請教兄上述這些溫濕度等因素中,適合生普陳化的參數為何及這些參數中有沒有適合人所居住的條件???

溫濕度和自然空氣等條件已經包括了一部份適合人居住的的條件
何況適合人居住的條件的環境條件和生普陳化的環境條件雖有交集,但並不等同,為免誤導所以不用
例如若您居北極圈內(不知您以為適不適合人居?),而以為那是地方放生普待陳化的好環境,可能會大失所望
洱普茶緩慢地後發酵最適合含氧比例,也不是大氣中的含氧比例
否則散茶就比緊壓茶會轉換的更好(就陳化的速度是如此,但陳韻普洱的豐富質感和口感並不祇是速度,所以纔需要技術倉儲)
區區說的技術倉的範圍是寬廣的(存茶要有應變的知識和方法),
不是限於某大倉儲能為

TOP

以前聽過,人長久住下來會舒服的,茶也會舒服(轉化)。
像這樣的[待茶如待己],不知是技術倉或戇倉?


大原則是如此 ,但那多半是指已經初步轉化成熟生普的後置接段
舉例 :初釀醋時 ,要定期攪拌正在發醇的發醇液(殼類或水果液),讓有助於產生醋的酵素菌在其環境占優勢,否則想釀醋卻會變成酒 .當初步發酵穩定後,老醋陳化或醇化的過程,就祇要日常不受光常態溫度不碰水的密閉環境即可(玻璃瓶或陶器...)

雖若要再精細的論,則也不見得是如此
大多有經驗的茶友都同意,存放普洱茶有羣聚效果,太多人擠在一起則多數人會覺得不舒服
普洱茶可存在陶甕陳化是常識 ,但人卻不可能會喜歡不見光線的牢房
........
有時有經驗並不一定需要說得細(怕學者覺得煩瑣),
但有心要學的人,則要細究(善思維或自行實驗)
憨倉不是批評某個倉,
而是指對於普洱陳化的條件和環境 ,不深思明辨
就隨人的話語而輕忽自己的智慧的憨直存茶方式
1

評分人數

  • foucault

TOP

好喝茶兄:
彼此!彼此!

TOP

回 m普友:
說不定放牛或檢回收資源的小孩
有一天也成大器

TOP

不同的茶放在相同的茶倉,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這要看緊壓茶本身的年份和其中含水份的比例(尤其是年輕的生茶)
區區曾將多種十年左右的不同款茶餅隨意放在同一大水缸內
一段時間(約四十天),發現部份同款的茶有一層白霜快有霉變了(尤其是貼到缸壁的)
有些款茶,則完全沒有白霜,或不好的變化
貼到缸壁的理由可瞭解為是環境問題
同一款茶的相同反應則應該是茶中原來含水量的問題
若你的存茶環境相對濕度徧高
你會發現有些茶轉換陳化的較快,有些則可能會有過濕的現象
存茶還是不要套公式的好,
除非你知道手上的茶,在出廠或從茶商的倉庫出來就晾的夠乾
不然就存在家裡較乾燥的地方相對會安全一些(祇是.....)

TOP

請問入倉時,外包紙保留或脫光?退倉後再穿?


個人品飲小規模的存茶,或可隨各人高興,
存茶若是為了日後出售,通常不會有人採脫光的方式入倉吧(特別是有品牌的茶,完整個包裝有其價值)
若要細分,傳統茶餅以上百支或整批入倉,一層層的包裝程序,商人大概沒有功夫拆開來入倉
但大小沱,則看過許多老茶十幾年年到三十幾年不等(不論生熟),是沒有廠牌外包的
其中不乏是真名廠品,是出倉前再以新外包紙或棉紙由茶商自行包裝
大概是出廠時就是整批沒有包裝紙(應該不是為了入倉脫光或不脫光有什麼差別)
至於為什麼同是正廠品(口感和拼配與年份),有些有外包有些則沒有,甚至有些有內飛有些沒有
若是九七年以前,則恐怕要從,各大茶廠內部管理的"效率",和茶商與茶廠的"交流文化"談起了
這和常規廠茶和訂製常規茶產生的歷史背景有關
不在此主題為論

TOP

老手買老普洱,大都能外包即可知內在

這恐怕也未必
少數七零年代到九零年代,雜誌有放大照片的名廠茶,或可祇看外包猜個七八成
買號字級印級老茶或稀有老普,因多不讓開,買者確實要有從外觀判真假的基本功力(還是不可能百分百)
但就因此而說能從外包知內在,那是有放大能力的成份
從外在祇能說是對是否為正廠常規茶的判別,但不是對茶的好壞的分辨(普洱老茶的好壞倉儲的影響有絕對關係)
買九零年代的茶,常常還是要”望聞問嚐”纔算是完整的買茶程序
仿茶質難度和成本高,現代科技要仿包裝相對容易多了?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